和男朋友同班同学,都是985高校会计专业。感谢职徒邀请,简单回答一下。
我大四的时候一直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某家实习,长达6个月,经理比较满意,给了return offer,加上我本来不是特别学术的人,也想早点工作,于是直接接了offer,本科毕业就入职了。
前三年一直在审计部门。审计的工作强度很高,但总体比较规律,每年的节奏基本都是9月左右做审计计划,10月底到11月做预审,12月底盘点,1-2月下现场,3-4月出报告,5-6月是相对的淡季,一般会放假,事务所会组织培训,当然有香港上市公司的case会做中期审阅计划,7-8月现场审阅并出报告。8-9月又是相对的淡季,这个时候没考完CPA的小伙伴就会放考试假,我入职前两年的淡这个时候都贡献给CPA了(当时真的超感谢还有考试假可以放),全部考完之后就比较轻松了,一般会请个年假出去散散心,看看不同的世界。
有的同学羡慕四大人可以放大假出去旅行,如果你有来四大体验忙季时没日没夜的艰苦生活,你就会觉得,放再大的假都不足以填补忙时的辛苦,而且如果没有淡季的缓冲,很多人在四大是坚持不了多久的。
我刚入职不久就见识到了一个女强人经理的“拼命”,她是上海本地人,家里不缺钱,但是她绝对是office的拼命三娘,怀孕之后照样加班熬夜,最终导致流产。虽然这种做法并不值得鼓励,但是依然被她的事业心所深深震撼。
四大的工作虽然过得清苦,但总体来说环境相对单纯,很多时候我觉得四大更像是一所大学而非是职场。四大成熟的培训体制和老人对新人的帮带传统足以让一位有自我驱动力和学习能力的新人在几年时间内取得较大的成长与进步,成为一名财务审计领域的专业人才。
几年之后因为机缘巧合和自己的意愿,我转到了并购交易服务线,做valuation,目前担任DA Manager。这样的转型也要归功于几年来在审计线积累的财务方面的经验。并购交易虽然是投行业务,但其实也没那么高大上,做的事情都非常接地气,而且涉及交易都比较敏感,有时候就算是同部门的同事,也不能互相说正在做的项目。
跟审计相比,并购交易锻炼的能力相对更加综合,个人的成长也是迅速的。
现在比当Junior的时候稍微好一点,但是忙季依然很忙。前两天忙到凌晨1点多我还忍不住发了条朋友圈,说每个忙季总会有那么一两次会怀疑自己怀疑人生。
但总体来说,还是在四大坚持了7年了。从刚入职的小白,做最简单的工作比如帮客户资料搜集,银行/权益等科目的底稿,到现在自己负责项目,带小团队,每升一级都会面临全新的挑战,学到新的东西,还是很感恩我司的不嫌弃和悉心培养。相较于这些,并不丰厚的薪水好像也没那么难以接受了(无奈脸)。
跟比较安于现状的我相比,男朋友(如果没有今年的疫情应该是老公了,我们打算等疫情过了再去领证,因为想要有双方家人和挚友的见证)在职业规划方面步子会迈得更大一点。
他本科阶段曾在两家top10券商投行部实习,感觉不错,所以一直明确毕业后要进投行,介于投行的门槛较高,他选择了保研,研究生毕业后顺利加入了某券商投行工作,目前也是项目负责人,有自己的小团队。
有的同学以为金融专业的才好进投行,会计专业并没有优势,其实不然,我们都觉得会计是金融之本,哪怕他现在做投行业务,财务会计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就尽职调查来说,财务技能是最基本的,很多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复杂的交易事件,也需要有一定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准则知识作为基础才能去判断其公允性。当然,这些事情又不能仅仅从会计角度去解读,还要结合非财务会计因素,这个就要考验对企业和环境的认识,这些能力就是需要在工作实践中积累和培养的。
家庭收入的贡献度上自然是他更高,但出差的频率也是他更高,疫情期之外,每周都飞。作为两个都很忙的人,如何维系感情,平衡家庭生活是需要双方的努力的。
当然,除了会计师事务所或金融行业,也有更多的同学去了企业做财务工作。比如我室友也是闺蜜,毕业后就进了地产公司做财务,这几年也是在各大地产公司之间跳槽。还有一个同学去了阿里做财务分析。总体来说,在甲方公司做财务,肯定比我这种在乙方事务所的轻松一些,甲方永远是爸爸,我们也必须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不同行业,各有优劣,但我不后悔读了会计专业。也希望各位学弟学妹们学有所成,不管今后还做不做相关的工作,都能找到自己理想的事业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