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刚收到一条学员评价
恭喜您成为职徒简历推广大使!请选择激励模式
确认
今天秃头老王从招聘方的角度聊下,如何快准狠地找到心仪候选人?如果你是求职者,不妨换位思考下,是否符合我说的这些要求?
要知道人力成本之所以居高不下,是因为招聘之路从不是坦途,公司想招到一个合适的人才难上加难。而一旦招错了人,后续带来的麻烦更是层出不穷。
如何才能在众多求职者中迅速且精准地找到那个 “对的人” 呢?我看过汤君健老师的独到见解,他指出选人,应该从硬技能、软技能、动机和价值观这四个维度进行全面考量。
以下内容,是我基于他的观点做的发散衍生,希望对你有帮助。
请你先思考下,什么是求职的硬技能?可能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查看简历上的工作经验是否与求职岗位匹配。
但你是否留意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人简历上写着五年工作经验,却可能还不如他人两年经验来得扎实。
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因为的确有太多的人,是把同一件事重复执行多年,说好听点是熟能生巧,说难听点就是吃老本。一个没有成长性的候选人,招进来能有创造创新吗?尤其是文案、设计、运营这种依赖创意的岗位。
那怎么判断候选人有没有可塑性?汤君健老师分享了一个极具实用性的方法 —— 以 PDCA 跨度来衡量一个人的思考深度。
什么是 PDCA?我以销售岗位为例,销售专员的日常工作或许是每天拨打五十个电话、拜访三个客户,他们的 PDCA 循环可能仅限于当天:今日电话拨打不顺利或客户拜访未完成,然后总结问题、明日改进。这是典型的工作日报思维。
而销售经理则需具备更长远的规划思维,月初思考如何开拓新客户,月中琢磨怎样维护老客户,月底还要进行总结激励,其 PDCA 跨度可达一个月。
由此可知,判断一个人的专业水平高低,关键在于他所能胜任的 PDCA 周期长度:基层岗位通常以天为单位,管理岗位则可能以月为单位,至于高管,他们的思考范畴或许要涵盖一个季度甚至更久。
我之前看战略规划,里面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看五年、想三年、踏踏实实干一年。其实站在高管的角度,他需要站得更高更远,才有高瞻远瞩的战略布局啊。
此外,面试候选人时,可以少去追问他做过什么,而是成功地完成了什么业绩,拿到了什么结果。
在我看来,职场经验可划分为四个层次:学过、做过、赢过、教过。
有些人仅是观察上级的操作,随后凭借想象得出答案,这只能算是学过、做过。
然而,从做过到赢过,其间需要经历诸多考量、犹豫、纠结以及付出辛勤汗水,差距之大,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你是公司HR,要招聘一位管理者,肯定不能仅仅看他是否做过相关工作,更要考察他是否取得过成功,以及是否具备带领团队成员共同走向成功的能力。
从自我管理到管理他人,这是管理者应该具备的品质。
只有硬技能,我觉得没法支撑一个人在职场中的全面发展。毕竟职场不是只做事的独角戏,也需要团队协作甚至跨部门沟通。
你或许也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个人专业能力出众,却无法有效带领团队,或是常常将简单的事情处理得异常复杂。
此时,软技能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然而,谈及软技能,许多人容易陷入刻板印象的误区,例如认为销售必须性格外向,财务则需性格内向。实际上,软技能的考察应紧密结合岗位特点。
我以我所从事的新媒体运营为例,如果我要招聘新媒体运营,不会只看他过往案例的运营数据,更会通过细节追问,了解他是否有运营必备的网感,和系统化制作内容的能力,以及账号遇阻时的灵活处理能力。毕竟做新媒体运营的,限流甚至封号是常态,哪个资深运营没两把刷子去解决啊?
那么,如何考察软技能呢?我分享一个实用的方法:永远不要询问假设性问题,而是要求对方提供具体的成功案例。
例如,不要问 “如果你遇到公众号文章打开率不高,你会怎么处理?” 而是会问 “请你讲一个你在运营新媒体账号时遇到的难题,以及你是如何解决它的”。前者往往只能得到标准答案,而后者则能真正展现一个人的实际能力。
在招聘过程中,员工的求职动机是至关重要的考量因素。许多管理者常常为员工难以激活而头疼:升职对他们没有吸引力,加薪初期或许有效,但过两个月又恢复原样,表扬也被私下认为是 “画大饼”。因此,在招聘时,这一问题就应该考虑周全。
汤老师指出,一个人的需求通常涵盖五个方面:情感需求、发展需求、健康需求、家庭需求以及收入需求。如何识别这些需求呢?这里有三个特别有效的问题。
方法 1:让他进行排序。例如,薪酬、岗位、发展职位、城市、行业、家庭,你最看重哪个?不要让他全部选择,而是必须排出先后顺序。
方法 2:追问细节。例如,你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具体做了什么?即便他在上一个问题中有所隐瞒,通过这一追问,水分也会显露出来。
方法 3:直接询问。例如,你希望公司能给你什么?将期望值谈清楚,也是避免日后矛盾的有效途径。归根结底,只有搞清楚一个人加入公司的动机,我们才能知道如何激励他,也才能判断他能在公司停留多久。
了解了候选人的动机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判断他能与公司共同走多远,毕竟在我看来,新员工入职半年内,往往无法给公司带来太多利润,在此期间离职,无疑是对公司利益的损害。
这就涉及最后一个关键维度 —— 求职者的个人价值观和企业价值观是否同频?
但是,在考察候选人价值观时,许多面试官喜欢采用暗示的方式,例如询问 “你愿不愿意加班?”“遇到问题是客户第一还是股东第一?” 这样的问题。
像这种指向性明显的暗示,经验丰富的求职者有无数种办法给出让你满意的答案。毕竟面试嘛,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情况还少吗?
我是建议在面试过程中,我们不应有任何 “价值观羞耻”,觉得某些事情不好意思明说,反而应该将公司的价值观清晰地表达出来,坦诚沟通,也能减少试用期的磨合成本。
比如,如果公司有加班文化,就明确告知,有加班,但是也会给调休或者加班补贴;
比如某些公司提倡狼性文化和奋斗者精神,那候选人是淡然不争的性子,必然会在面试阶段就友好分手了啊。
与其让员工入职后天天纠结这公司靠谱吗,不如提前让他们了解公司的价值观,让价值观不合的人提前知难而退,这也是一种善意的体现。
很多时候,我们在管理上遇到的问题,既与管理者自身有关,也与员工本身有关。
正如宁高林老师所说:“人对了,连空气都是对的。”
因此,在招聘时,一定要投入大量精力,宁愿花费一个月时间查看一千份简历,进行十个小时的面试,找到一个合适的人,也不要随意招聘。
因为招错人所带来的问题无穷无尽,甚至可能需要花费三年时间去试图改变他,而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毕竟我觉得成年人,只筛选,少教育。
以上是我关于判断求职者的四个维度的个人拙见,如果你是互联网运营相关岗位,有简历修改、面试辅导等需求,欢迎点击主页和我链接。
发布时间:03-02